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Arbaciidae皇冠海膽科 – Coelopleurus屬12個現生種「鑑別流程」

Arbaciidae皇冠海膽科 – Coelopleurus12個現生種「鑑別流程」


 


Mortensen 在其巨著 Monograph of Echinoidea. P612頁提出Coelopleurus11個現生種的鑑別流程,但後來Coppard & Schultz 2006年發表新種 C. exquisitus後使得原本Mortensen針對Coelopleurus屬現生種的鑑別流程出現漏洞,筆者參考Coppard & Schltz發表的文獻後將其略做修改,而有以下的Coelopleurus屬現生種的流程鑑別表,當然此篇是本人的淺見,期待同好的指教與更正。很報歉的是筆者一直試圖只以裸殼來鑑別,但實在力不從心,只能對大部分只有裸殼的同好說聲抱歉。


Coelopleurus屬有棘刺的標本可先大分為兩類,即一級棘刺有無環節為鑑別的首要重點,因為一級棘刺有明顯環節的只有4種,即Coelopleurus maculatusCoelopleurus exquisitusCoelopleurus maillardiCoelopleurus granulatus。而其他一級棘刺無明顯環節的則較複雜,還要依據一些條件來做鑑別診斷。



































































Coelopleurus屬現生種區別流程(after Mortensen)



 



 



 



跳到



1.



一級棘刺環節


一級棘刺環節



 



2


5



2.



一級棘刺的環節為


一級棘刺的環節為



 


 



3


4



3.



二級棘刺顯著呈球棒狀


二級棘刺呈尖銳狀



C. maculatus


C. exquisitus



 



4.



反口面許多蛇頭叉棘


反口面蛇頭叉棘



C. maillardi


C. granulatus



 



5.



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外緣為白色


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外緣為紅色



C. interruptus


 



 


6



6.



一級棘刺筆直


一級棘刺彎曲



C. vittatus


 



 


7



7.



蛇頭叉棘為為狹窄型


蛇頭叉棘為非狹窄型



 



8


11



8.



間步帶區裸露處白或紫色的中央波浪線


間步帶區裸露處明顯的白或紫色中央波浪線



C. floridanus



 


9



9.



中央波浪線為紫色


中央波浪線為白色



C. undulatus var. polymorphus



 


10



10.



間步帶區裸露處與其外側明顯界線


間步帶區裸露處與其外側明顯界線



C. undulatus var. ruber


C. undulatus



 



11.



間步帶外側有許多疣;一級棘刺為帶綠色調的灰棕色然後轉為紅色


間步帶外側緊有少數疣;一級棘刺為為紅或白色



C. australis

C. longicollis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Arbaciidae皇冠海膽科 – Coelopleurus屬12個現生種區別要點總表

Arbaciidae皇冠海膽科 – Coelopleurus12個現生種區別要點總表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針對Arbaciidae皇冠海膽科之Coelopleurus12個現生種特徵有以下的描述,經整理後提供同好者參考如下:


 


鑑別特徵:












































































































種名



殼體



一級棘刺



二級刺



叉棘



分佈



備註



australi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短而狹窄,呈現淡紫色調的鋸齒狀邊緣。紫色鋸齒狀的正中線從生殖板開始往下延伸至赤道區上方才停止,而其外緣由紅色帶狀包圍。



一級棘刺呈些微彎曲且無環節,末端紅色,中後段為綠色,基部領環為棕色,領環的中央背脊兩邊各有1條小縱脊,腹面有許多脊,脊間無小顆粒。



呈尖銳狀,漸收細到末梢最細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非狹窄型、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的蛇頭叉棘。



澳洲



Maculatusundulatus的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與undulatus的一級棘刺顏色皆類似australis,但牠們的差異在於二級刺與反口面叉棘型態。



exquisit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較為寬廣,邊緣處也較直,呈紫色帶狀,中央有淡紫色鋸齒狀線從生殖板一路往下延伸至赤道區,而其外緣有橘色帶狀包圍,並一直往下延伸至殼體下緣。



一級棘刺長而非常彎曲,棘刺背面前端3/4部分為紅色與淺綠色環節相間,後1/4漸呈淺綠色,然後到基部領環處轉呈淡紫色。領環附近的腹背兩面皆有縱脊,而背面縱脊間有小顆粒。



呈尖銳狀(非球棒狀)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的蛇頭叉棘,反口面為狹窄型,口面為非狹窄型。



新加勒多尼亞,南太平洋



來自新加勒多尼亞的新發現種



floridan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寬廣邊緣線直而整齊,呈奶油色帶狀,中央有淡紫色不明顯的鋸齒狀線從生殖板延伸至赤道區,而其外緣有橘紅色邊緣包圍,但並不延伸至赤道區。



一級棘刺呈彎曲且無環節,末端紅色,基部領環為綠色,赤道區下方的一級棘刺呈奶油色。領環的中央背脊兩邊各有2-3條縱脊,腹面有許多脊,而脊間有小顆粒。



呈尖銳狀(非球棒狀)



反口面與口面都有許多蛇頭叉棘,且皆為非狹窄型。



西印度群島,美洲東岸



本種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的顏色和紋路與interruptusvittatus類似,最大差異在於上兩種的中央裸露處邊緣為白色、一級棘刺幾近筆直、反口面叉棘也不同。



granulatus



殼體接近圓形且顯著的脹出,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中度寬廣,邊緣處稍微呈鋸齒狀,呈紫色帶狀,中央有鋸齒狀淡紫色線從生殖板往下延伸至赤道區上方,而其外緣有紅色帶狀包圍,並一直往下延伸至殼體口面。



一級棘刺呈些微彎曲且末端有不規則暗紅色與綠色環節,而近端為綠色。領環的腹面有縱脊,而背面中脊兩邊則無任何小縱脊但有小顆粒。



呈尖銳狀(非球棒狀)



反口面無蛇頭叉棘,但有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非狹窄型的蛇頭叉棘出現於口周


 


反口面(包括中央裸露區)有大量的三葉叉棘(Triphylous pedicellariae)與三齒叉棘(tridentate pedicellariae),大量三齒叉棘的附著點造成裸露區上呈現顆粒狀粗糙紋理。



菲律賓與印尼



granulatus的特點為殼體顯著的脹出,反口面無蛇頭叉棘,但有大量的三葉叉棘(Triphylous pedicellariae)與三齒叉棘(tridentate pedicellariae)



interrupt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較為寬廣,邊緣處也較直,呈棕色帶狀,中央有淡紫色鋸齒狀線從生殖板往下延伸至赤道區,而其外緣有白色帶狀包圍,並一直往下延伸至至赤道區。其步帶區中央與鄰近區為紅色。



一級棘刺筆直而粗,橫切面為三角形,呈紫紅色而無環節。棘刺領環處於背面中脊兩邊平滑,有一些縱脊在腹面。



呈尖銳狀,漸收細到末梢最細(非球棒狀)



反口面的蛇頭叉棘為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的狹窄型,口面的蛇頭叉棘為非狹窄型。



 



本種特色為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的顏色為白色、一級棘刺幾近筆直,只有vittatus與其類似,可見此兩種相關性極大。



longicollis



殼體接近圓形且反口面較扁平,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中度寬廣,邊緣處呈鋸齒狀,呈奶油色帶狀,中央有鋸齒狀紫色線從生殖板往下延伸至赤道區上方,而其外緣有紅色帶狀包圍,並延伸至赤道區。



一級棘刺呈高度彎曲、無環節、奶油色(偶而在領環上方可見紅色與綠色斑)。赤道前區的棘刺領環特別長可達20mm,在赤道區約佔棘刺長度的20%。領環背面中脊兩邊有小顆粒,腹面有縱脊與小顆粒。



稍呈球棒狀(末端較粗)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非狹窄型蛇頭叉棘,反口面的蛇頭叉棘之遠端區非常短並呈三角形。



菲律賓



間步帶區紋路與granulatus類似,但殼體反口面較扁平、一級棘刺呈奶油色、蛇頭叉棘之遠端區非常短等特點可與granulatus區別。



maculat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短而狹窄,稍呈鋸齒狀的正中縫合線行走其中,而其外緣由紅色帶狀包圍直到赤道區。



一級棘刺呈高度彎曲,整隻棘刺背面佈滿紅色與淺黃綠色相間的環節。背面中脊兩邊僅有小顆粒,腹面有縱脊。



顯著呈球棒狀(末端明顯較粗)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蛇頭叉棘,反口面為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的中度狹窄型,而口面為非狹窄型。



日本與菲律賓



maculatus整隻一級棘刺佈滿紅色與綠色相間的環節;而maillardi紫色與綠色相間的環節。



maillardi



殼體接近五角形,反口面步帶區顯著地突出,而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寬廣,呈現棕色或紫色調,邊緣顏色較淡,而其外緣由紅色直條帶狀包圍。淡紫色鋸齒狀的線從生殖板開始往下延伸至赤道區下方。



一級棘刺彎曲,整隻棘刺背面佈滿紫色與綠色相間的環節。領環腹面有許多縱脊,背面也有一些,但縱脊間則無小顆粒。



呈尖銳狀,漸收細到末梢最細(非球棒狀)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蛇頭叉棘,反口面為近端區與遠端區等長的狹窄型蛇頭叉棘,而口面為非狹窄型蛇頭叉棘。



南非、菲律賓



maillardi其特點為一級棘刺整隻棘刺背面佈滿紫色與綠色相間的環節且殼體接近五角形。



undulatus



殼體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非常狹窄,只有一條裸露的淡紫色鋸齒狀線條,從生殖板開始往下延伸至赤道區上方。而其外緣由許多短球棒狀的二級棘刺與針狀粟粒棘刺包圍。外緣的底部顏色為紅棕色並分布於整個間步帶區直到赤道區才停止。



一級棘刺呈高度彎曲、無環節,遠端末稍為紅色,往近端處漸轉為綠色。領環背面中脊兩邊無脊但有許多小顆粒,而腹面有許多縱脊。



皆呈球棒狀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蛇頭叉棘,遠端區瓣膜較近端區的長,反口面為中度狹窄型蛇頭叉棘,而口面為非狹窄型蛇頭叉棘。



日本(相模灣與九州島)



undulatus其特點為一級棘刺無環節、殼體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非常短而狹窄呈波浪狀。


maculatusundulatus相似處在兩者殼體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皆非常短而狹窄,二級刺皆呈球棒狀



undulatus var. polymorph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較為狹窄,鋸齒狀邊緣,呈紫色帶狀,中央有淡紫色鋸齒狀線從生殖板往下延伸至赤道區,而其外緣有紅色帶狀包圍,並一直往下延伸至至赤道區。殼體步帶區為帶粉紅色調的奶油黃色,間步帶區為紅色。



一級棘刺彎曲且無環節,棘刺背面於遠端末稍為紅色,往近端處漸轉為綠色,領環背脊兩邊相當平滑,而腹面有許多縱脊。



些微呈球棒狀(末端稍粗)



蛇頭叉棘有大小兩型,大型蛇頭叉棘於反口面為中度狹窄型,口面為非狹窄型;小型蛇頭叉棘主要出現在反口面且有非常狹窄的瓣膜。



日本九州島



polymorphus殼體間步帶區中央裸露區較undulatus顯著,但較ruber狹窄;polymorphus蛇頭叉棘有大小兩型,而undulatusruber則無大小兩型蛇頭叉棘。其二級棘刺則些微呈球棒狀,介於undulatusruber之間。



undulatus var. ruber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寬度中等邊緣筆直,此裸露處為紫色,中央有淡紫色鋸齒狀的線條,於幼體時從生殖板開始往下延伸至赤道區,成體則只有至赤道區的前3/4。外緣為深紅色直條帶狀,但於裸殼則較不明顯,因為整個殼體除了其大疣為奶油黃或白色,皆呈現紅色



一級棘刺彎曲,棘刺背面於遠端末稍有紅色或橘色模糊的環節,往近端領環處漸轉為綠色,領環背脊兩邊平滑,而腹面有縱脊。



呈尖銳狀(非球棒狀)



口面與反口面有許多蛇頭叉棘,遠端區瓣膜較近端區的長,反口面為稍微狹窄型蛇頭叉棘,而口面為非狹窄型蛇頭叉棘。



南中國海的中沙群島,日本相模灣



ruber其間步帶區中央裸露區的紋路邊界清楚界定的特色與exquisitus極為類似,然而此間步帶區中央裸露區與步帶區的比例卻較小,ruber約為48%,而exquisitus65%。此外殼體的基色、圍口膜的寬度、一級棘刺顏色與紋路也不同。與undulatus的差異在二級棘刺呈尖銳狀、間步帶區中央裸露區邊界清楚、殼體顏色呈現紅色



vittatus



殼體接近圓形,間步帶區中央裸露處,邊緣筆直,此裸露處為淡棕色,中央有淡紫色鋸齒狀的線條從生殖板開始往下延伸至赤道區,外緣顏色較並延伸至赤道區下方。步帶區中央與足孔周圍為紅色。



一級棘刺筆直而粗壯,橫切面為三角形,呈無環節綠色,遠端末稍有紅色,領環背脊兩邊平滑,而腹面有縱脊。



呈尖銳狀,漸收細到末梢最細(非球棒狀)



反口面為遠端區瓣膜與近端區等長並稍微狹窄型蛇頭叉棘,口面為非狹窄型蛇頭叉棘。



安達曼群島



Vittatus的最大特性為一級棘刺筆直而粗壯,與interruptus相似,然而一級棘刺Vittatus的顏色為綠色,遠端為紅色,而interruptus為一致的紫紅色。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Basket star - 籃網海星- 陽燧足 -筐魚


Basket star - 籃網海星- 陽燧足 -筐魚


最近於我的好友趙兄的部落格看到一種陽燧足,呈籃網狀的海星類生物,是屬於Echinodermata棘皮動物門\Ophiuroidea蛇尾綱的一種陽燧足,與一般常見的蛇尾綱的陽燧足有5個腕足接近,然後有如樹根一般不斷又不斷的分支成複雜的網狀結構,有如籃球的網子,故英文俗稱Basket star直譯為「籃網海星」,大陸俗稱「筐魚」。所以於網路找一些關於牠們的影片與各位分享。




 



 



 



 


 


珊瑚礁景色

2010/08/22-29 菲律賓


珊瑚礁景色






Amphiprion clarkii 克氏海葵魚(雙帶小丑)

Phylum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Class Actinopterygii 輻鰭魚綱


Family Pomacentridae 雀鯛科


Scientific name Amphiprion clarkii


Chinese name 克氏海葵魚


Author (Bennett, 1830)


Max. Size 15cm


Common name Sea bee; Yellowtail clownfish; Chocolate clownfish; Clark's anemonefish; Black clown; Clarcki's clown; Brown anemonefish 


別、俗名: 雙帶小丑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7-2.0倍。雄魚尾鰭截形,末端呈尖形,雌魚呈叉形,末端呈角形。體一般呈黃褐色至黑色,體側具3條白色寬帶;胸鰭及尾鰭淡色,其餘鰭色不定,或暗色,或黃色,或淡色。主要棲息於潟湖及外礁斜坡處,棲息深度可達約60公尺,但一般皆生活於淺水域。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Cymbactis actinostoloidesStoichactis haddon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攻擊性強,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資料來自:台灣魚類資料庫


攝影日期: 2010/08/22-29


攝影地點: Philippines.